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通訊員 朱夢瑾
7月2日凌晨,湖北東湖科學城核心區的光谷科學島場平工地上,燈火通明,挖掘機轟隆作響、拖土車來回穿梭。
今年2月17日開始,武漢光谷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承擔起光谷科學島7450畝土地的場平工作,其面積相當于約700個標準足球場。
根據規劃,光谷科學島上將布局大科學裝置,更加注重原始創新策源,加速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時不我待!24小時不間斷施工,現場準備與施工圖設計同時進行,創新變電站建設模式……光谷建設公司踐行國企擔當,集聚一切資源和力量,當好場平工作的“主力軍”,全速推進建設。
未來一路提前一個月開工
未來一路(科學北路—科技五路,包含跨武黃高速橋梁拓寬工程)項目,是光谷科學島交通“主動脈”,出入光谷科學島的“新地標”,原計劃今年7月開工,工期530天。
為加快推進,項目采用工程總承包(EPC)模式招標,施工圖設計與現場施工準備工作同時進行。
“我們在5月就開始遷移周邊苗木、拆除原有設施。” 光谷建設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長廖小平說,“要在建設施工前,把施工障礙全部解決。”
經20多天前期“清場”,6月拿到設計圖后,橋梁樁基施工啟動。
不僅是現場實施部分,在前期立項、設計、報批等環節,同樣緊鑼密鼓進行,最終開工日期提前約1個月。
目前,未來一路段道路工程土方已完成30%,雨水管道完成10%,橋梁樁基完成75%。
“照此速度,未來一路年底能建成,比原工期節省一半以上時間。” 廖小平說。
24小時不間斷施工
“第一次進島時,腦袋都‘大’了。島上的4個村子,全是未開發的原生態,施工障礙特別多。除了地上地下桿線,周圍還有池塘、苗木等。” 光谷建設公司第十三項目部部長肖寅冬說。
2月17日,光谷建設公司與東湖科學城突擊隊、豹澥街道辦、用地企業等單位對接,開展現場勘察和地形測量。
3月28日,光谷建設公司舉行場平工程建設提速大會,現場簽訂責任狀,排出任務書、掛出作戰圖。
項目部按照“先易后難”策略,在每個村周圍選取一塊20畝左右的啟動區,“以點帶面”快速推進。
大科學裝置配套項目——武漢光源工程,計劃8月啟動建設。
該項目4月底完成施工圖設計,5月完成招標工作,6月底啟動場平工程施工。
“目前我們正進行清表工作,24小時輪班施工,一刻也不敢耽誤,盡早讓武漢光源進場建設。”肖寅冬說。
降壓站“東新模式”節約75%工期
“目前工地施工都是使用臨時電,這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光谷建設公司規劃設計部員工馮翀說。
今年3月,光谷建設公司啟動光谷科學島降壓站以及電力通道等供電保障建設工作。
光谷科學島降壓站類似于變電站,通過電力通道從上級電源點接入中壓電,在降壓站完成降壓。
這是東湖科學城第一個供施工使用的“電源”。建成后,施工建設可以直接在這“取電”,也為之后光谷科學島的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接到任務后,規劃設計部立即委托設計院設計方案,并不停與市、區供電公司對接方案。
4月底,規劃設計部提出采用“東新模式”推進項目。
“東新模式”是東湖高新區關于“一流電網”建設探索出的新型模式。按照正常的變電站建設,一般由供電公司獨自承擔從立項到建設的所有工作,大約需要3年時間。
為加快進度,東湖高新區將建設任務分割開。由光谷建設公司負責降壓站土建和電氣部分,供電公司負責組織供電評審等,可節約約75%的審批和建設時間。
“目前公司已經取得了降壓站及電力通道的供電意見和可研批復,按照以往審批流程大概需要1年時間,我們只用了3個月。” 馮翀說,“下一步也將采用EPC招標模式,盡早滿足光谷科學島建設發展用電需求。”